电影3D技术发展史-3D电影走过百年道路
早期3D技术探索
电影业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几乎从一开始,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人都在寻找更多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电影。出现在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是立体三维。当时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William Friese-Green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并申请了原始专利,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眼镜来观看获得立体感,不过这套装置繁琐复杂,缺乏实用推广性,所以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什么技术才称得上是历史上首部3D电影还存在许多争论,比较普遍的选择是1903年的《 L’arrivee du train》。
商业发行的第一部3D电影是1922年的《爱的力量》。这也是首次利用3D立体电影眼镜。这些眼镜镜片使用相反的颜色。与观众佩带的相应眼镜达到三维效果。红色和青色是最常用的颜色选择,因为这样的结合产生的图像比其它的重影更少。不幸的是《爱的力量》并没有实现广泛发行和电影已被丢失。
影戏院业主继续进行试验与不断增长的3D市场下。哈蒙德(Laurens Hammond)和威廉劳伦斯楼卡西迪(William F. Cassidy )1922年年底推出了电视传真系统。这种投影形式由两个胶片卷轴迅速交替帧。重影小,观众的席位同步开启和关闭投影机按照他们的显示器。由于格式的繁琐性,只有一部电影是有史以来专门为电视传真系统制作的。
试验持续了几十年,但成本高和大萧条的压力,全力支持三维工作室遇到很大的阻力。在大萧条时期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短片《Audioscopiks》。采用红/青色立体格式,效果在当时极其震撼。 《Audioscopiks》获得了1936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
可以取代传统三维立体电影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后来的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H. Land)发明了偏光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光线振动方式发生改变。然而,这些极化片需要全新的投影机技术和设备更新,但当时很少有戏院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负担。但这种技术后来却对3D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p#3D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尽管三维立体电影往往对红色和青色方式放映,电影本身仍然是黑白的。在1952年一部《博瓦纳的魔鬼》(Bwana Devil)成为了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也促使了宝丽来公司的偏光膜技术的崛起。这种技术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常用的3D电影技术。
许多人认为,3D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1950年代。一战后经济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剧院业主乐于接受新技术。3D眼镜被大量推广包括儿童3D漫画领域。
《博瓦纳的魔鬼》是一个趋势的开始,而3D电影在这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 1953年的《蜡像馆》(House of Wax)成为另一个成功典型进入了该领域。这部影片也正好是第一次在电影院中使用三维立体声音响。
文森特•普赖斯(Vincent Price)的《蜡像馆》一片叫好的声音消除了投资人的疑虑。很快推出了更多的恐怖3D电影,其中包括《疯狂魔术师》(The Mad Magician)和《危险任务》(Dangerous Mission)。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3d电影领域电影公司似乎倾向于对恐怖电影。除了上述文森特•普赖斯(Vincent Price)的电影,还有一部相当经典的3D电影《黑湖妖谭》(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甚至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Sir Alfred Hitchcock)也开始尝试这种方式,从而产生了《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这些都促成了更多的有知名度3D电影产生。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是3D电影在这十年间受欢迎的程度在不段下跌。对于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性的。三维投影需要两个画面完美的同步显示,而且两套胶片的同步也是个难题,很容易导致观众眼睛疲劳和头痛。影院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的投入。小的物理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问题的产生,同样的问题简单的同步条状胶片设备与独特而昂贵的设备出现三维耦合,使投资3D电影院成为了一个不划算的买卖。1955年随着《怪物复仇记》(Revenge of the Creature)的下档,这个短暂的“3D黄金期”宣告结束了。
#p#第二次浪潮
随着60年代的来临3d电影基本上处于冰点状态,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大胆的制片人尝试,1961年的《面具》(The Mask)被证明是迄今为止最前卫最不寻常的3D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被显示在2D场景,当主角戴上一个被部落诅咒的面具时,观众们被指导戴上他们的立体眼镜。
3D的第二次复兴一段时间后,制片人Arch Gobler 找到一种方法,改变了对双胶片式电影的需要。他的新技术Space-Vision 3D,用一个胶片轴叠加两个立体影像。只要胶片拼接好,观众不再需要担心同步的问题。换来的代价是Space-Vision 3D电影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的降低。
一家公司1970年又开发了新技术叫做Stereovision,这种技术可以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电影胶片上,放映机以48帧/秒(通常速度的两倍)的速度放映,放映镜头前加上一个周期转动的遮光板,于是两套画面交替出现,不过由于视觉延迟观众并不会察觉。
第一部利用Stereovision技术的影片是成本低廉的色情喜剧叫做《空姐》。这是一个3D电影的新趋势的开始,70年代和80年代3D电影成了暴力恐怖的电影天下,这一时期许多受欢迎的恐怖电影都是采了3D技术,像《13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Part III)、大白鲨3D(Jaws 3D),鬼哭神嚎3D(Amityville 3D)。
尽管3d电影在70年代和80年代复苏,但最终未能避免再次崩溃。在许多技术得到了改善的同时,也证明了3D电影剧院是电影制片人昂贵的累赘。3D再次从电影业消失。
#p#新技术的出现
尽管3D电影退出了公众的视线,但是少数研究者一如既往地在寻找视觉效果更好的方法。 IMAX成为在80年代中期3D电影最强的支持者之一,它利用数学3D投影方式,保持很好的同步性,IMAX能确保其观众不受到眼睛疲劳和头痛困扰。 随着IMAX的发展,提供给观众的是比以往的廉价3d电影更大屏幕和更震憾的视觉享受。
迪斯尼也继续涉足3D电影。 1986年迪士尼主题公园和环球影城上映了由迈克尔•杰克逊出演的3D影片《Captain Eo》。这个用3D技术制作的短片是当时最贵的电影之一,每分钟耗资100万美元。《Captain Eo》可以提供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新3D技术可见一斑。这部电影实际上是被称为“4D电影”,因为迪斯尼的剧院除了电影本身,还提供激光灯、烟雾、 液压座椅等。
IMAX巨幕开始扩大它的3D电影规模,一个新的转折点出现在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上。这部电影成为第一个 3D 电影配备偏光镜片,而不是传统的立体眼镜。用偏光镜片,图像是透过镜片折射通过偏振滤镜传送的,因为每个镜头极化方式不同,每只眼睛接收到的图像略有不同。当大脑接收这两种类似但独特的可视化数据流,它将它们合并成为一个 3D 图像。偏光镜片的一个最大优点是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无质量退化的电影。
通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IMAX影院和一些主题公园增加了很多影片,这其中大部份是电影教育纪录片,但是一些新的冒险题材的影片也新兴起来,其中包括《Honey, I Shrunk the Audience》、《T-2 3D》《Battle Across Time》《Muppet-Vision 3D》
《深渊鬼魂》 (Ghosts of the Abyss),泰坦尼克纪录片由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卡梅隆为他的新片使用了高清摄录机及数码技术。此后新一轮的商业 3D 影片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导演罗伯特 • 罗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是另一个 3D电影的大力倡导者在这一时期,在此期间他发布了《非常小特务3D:游戏结束》(Spy Kids 3D: Game Over)和《立体小奇兵:鲨鱼男孩与岩浆女孩》(The Adventures of Shark Boy and Lava Girl in 3D)
也许最重要的转折点,是2004年发布的《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标准影院及IMAX3D影院同时上映此CG动画电影,尽管 IMAX屏幕只占其中很小一部份,但是IMAX影院票房占了《极地特快》总票房收入的20%。工作室马上就看到了现代3D电影的丰厚利润潜力。
与IMAX 3D竟争的技术也很快成长起来,这些技术包括Real D 3D,Dolby 3D和MasterImage 3D,偏光眼镜和昂贵的快门眼镜很快取代了过时的立体眼镜。
在发布新的2D 和 3D电影同时,工作室也开始了把普通的2D版电影直接转化成3D电影工作。 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过程,但事实证明是很少成功的, 然而,数字电影的到来使3D后期制作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超人归来》(Superman Returns )是好莱坞第一个主要由 2D转换为3D影片,虽然只有几个关键动作场面得到提升。 但是今天的工作室经常依赖于这种方法。 如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和 《诸神之战》(Clash of the Titans)都在后期制作中被转换为3D。结果各不相同,质量通常取决于在转换上花费的时间而定。
#p#未来的3D技术
如今3D已经进入主流普及的时代。但不同于50年代或80年代,3D市场似乎注定不会崩溃。新技术极大地改善了视觉体验,上佳的票房收入也证明了投入和改进3D影剧院是值得的投入。
在未来几年电影观众有许多3D电影值得期待,比如《阿凡达2》 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系列》将是从设计时就考虑到了3D制作。同时许多制片人将他们2D电影后期制作转换到3D。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最近指出,《阿凡达》的巨大成功让他觉得是时候开始《星球大战》(Star Wars)3D版了。
尽管近年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3D并不完美,相对昂贵的技术,观众们最不满意的是3D电影不如2D电影那样清晰和色彩丰富,而偏振眼镜也将最佳观影视角集中在了屏幕的中心,减弱了周围的效果。较新的3D技术,可望解决这些缺陷。
三维制造商正努力突破3D显示的下一个重大障碍。那就是让观众摘下眼镜观看立体内容,这种技术被叫做自动立体(光栅技术),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仅被运用到像手机和任天堂即将推出的手持3DS。目前,大屏幕还难以实现自动立体效果,因为它需要观众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才能欣赏到3D影像。
3D已经走过了过去100年的漫长道路,特别是在这最近十年。相信目前技术发展的速度,不久观众便可以坐在家里或在电影院,享受真正而不需要眼镜的3D视觉体验。